包森
銀幕故事:包森
包森(1911年—1942年) 原名趙寶森,又名趙寒,陜西蒲城人。1911年7月21日,包森生于陜西蒲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。1927年,包森進入蒲城縣第一高小上學。時值蔣介石叛變革命,人民陷于深重的災難之中。在學校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的啟發下,包森開始閱讀進步書刊,和同學們討論社會問題,逐步懂得了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才能救中國,并樹立了對共產主義的信念。
包森騎著白草洼戰斗中繳獲的日軍戰馬
1932年2月包森加入中國共產黨,1937年3月赴延安,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。抗戰爆發后被派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獨立一師工作,任33大隊總支部書記。1938年6月率部40余人到冀東河北興隆一帶開辟抗日游擊區。1939年4月下旬,殺死前來勸降自己的日本遵化憲兵中士池本信次郎。1939年被任命為冀東軍區副司令員。1942年2月17日,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內野瓠山一帶與日偽一部遭遇,指揮戰斗中不幸胸部中彈犧牲,年僅31歲。
電影《劍吼長城東》海報
新中國成立后,為紀念包森,除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之外,在我省遵化、玉田、冀東烈士陵園里均修有包森的墓碑或塑像。1990年,根據包森烈士事跡改編的電影《劍吼長城東》上映。該片由天津電影制片廠出品,桂雨清編劇,方沉、馬惠武導演,廖京生、孫長江、譚天謙、高保成、郭允泰主演。影片描述了1941年秋,日寇為建立東北與華北的戰略通道,兇殘實施的“三光”政策,及八路軍冀東軍民與日寇展開頑強斗爭的故事。
主編/李莉、顧宏偉
編輯/張子誠、劉可凡